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学科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学科动态

谢秋菲、冯海兰团队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19-03-06 浏览次数:
字号:
+-14

2019年3月1日上午,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212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4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130项。天游线路登录检测中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2项。天游线路登录检测中心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口腔修复科、口颌功能诊疗研究中心谢秋菲教授团队的“咬合疾病致口面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对颅颌系统的影响及防治研究”项目(完成单位:天游线路登录检测中心,完成人:谢秋菲、姜婷、曹烨、李健、杨广聚、徐啸翔、傅开元、甘业华、易小松)获“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口腔修复科冯海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遗传性牙齿发育异常致病新基因的确认及分子机制研究”项目(完成单位:天游线路登录检测中心等,完成人:冯海兰、韩冬、王衣祥、刘浩辰、刘洋、宋书娟)获“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咬合疾病致口面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对颅颌系统的影响及防治研究

A1-谢秋菲.jpg   

咬合是上下牙列之间的接触关系。当咬合发生异常,如出现咬合干扰、咬合丧失、重度磨耗等咬合疾病,可诱发牙齿、咀嚼肌或颞下颌关节等组织出现不适或疼痛,严重者甚至进展为慢性口面痛。这类患者无法正常行使口腔功能,饱受疼痛折磨,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由咬合疾病导致慢性口面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如何预防和治疗也缺乏明确的临床指导,一直是口腔医学领域公认的棘手难题。



A3-谢秋菲团队_副.jpg

谢秋菲教授团队

谢秋菲教授团队自2002年开始从咬合疾病致慢性口面痛的发病机制、对颅颌系统的影响和防治策略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动物模型以及人类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等研究手段,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不同层面揭示咬合疾病致慢性口面痛的外周及中枢神经机制;引进国际标准化定量感觉测试程序,阐明咬合疾病对口颌面躯体感觉功能的影响,建立健康汉族人群口颌面部躯体感觉功能数据库;研究咬合干扰强度、咬合干扰持续时间以及口面痛记忆对慢性口面痛的影响特点,为临床预防提供科学指导;揭示与口面痛相关的分子机制,为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发明牙齿触觉功能数字测试系统,为临床分析咬合疾病和个性化调[牙合]提供依据。

本项目立足于咬合疾病致慢性口面痛的临床实际问题,针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检查、预防和治疗等不同环节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兼具国际先进理论水平和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谢秋菲教授连续5年名列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牙医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编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团队发表有关论文52篇,其中SCI收录14篇(Q1区7篇,Q2区5篇),多次被Journal of NeurosciencePain,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等在疼痛和牙医学领域高水平期刊论文引用。在成果应用推广方面,项目组专家完成临床诊治咬合病患者百余例,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60余次,连续6年举办国家级咬合理论与技术临床培训班,受到同行高度评价。

A2-谢秋菲临床与基础研究.jpg

谢秋菲教授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遗传性牙齿发育异常致病新基因的确认及分子机制研究

B1-冯海兰.JPG

冯海兰教授

牙齿发育异常是口腔临床最常见的遗传性发育疾病。该病涉及牙齿数目、形态、萌出以及结构的异常,导致牙体缺损、错[牙合]畸形、牙列缺损/缺失等多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另外伴有综合征的牙齿发育异常还有全身多器官的发育异常。牙齿发育异常给遗传受累的本人和家庭都造成极大影响。

由于牙齿发育是一个多基因共同参与的过程,目前牙齿发育异常病因机制并不十分明确,还有很多可以导致牙齿发育异常的基因变异需要发掘。

B2-冯海兰团队-1【要裁一下】_副本.jpg

冯海兰教授团队

冯海兰教授团队自2002年起致力于先天性牙齿发育异常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利用中国人群丰富的临床资源,寻找牙齿发育异常新的致病基因;研究该类疾病的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针对性地指导临床治疗设计和遗传咨询工作;研究牙齿发育的生理机制及牙齿发育异常的致病机制,为最终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该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证实了WNT10B基因是严重先天性缺牙的致病基因,WNT10B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缺牙被经典的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数据库确定为人类第8型选择性先天性缺牙(STHAG8;OMIM#61703);提出WNT10A双等位基因变异对牙齿发育有明确病理作用,而单等位基因变异提示可能有其他基因或环境因素作用;发现非综合征型多数牙先天缺失有多基因的共同作用;提出EDA介导的EDA/NF-κB信号通路与WNT10A介导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在牙齿发育中存在着交互作用;发现了百余例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牙齿发育异常患者致病基因的新突变,扩大了基因突变谱。

团队围绕本项目发表论著32篇,总被引次数250次,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025,多次被Cell等顶级期刊论文引用。

研究结果可用于产前遗传咨询,有利于阻止该遗传病在家族内的代际传递,从源头上减少该遗传病的发生;持续发现新基因和新突变,对认识牙齿发育异常的致病分子机制,从而深入理解牙齿发育的调控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的成果为未来利用基因编辑、重组蛋白和小分子药物治疗牙齿发育异常提供了精准的信息。

B3-冯海兰团队.jpg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证实了WNT10B基因是严重先天性缺牙的致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