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研究室(中心实验室Ⅰ室)
研究室沿革及简介
口腔颌面外科研究室(中心实验Ⅰ室)建立于1977年,是我国口腔医学界成立最早的生物医学实验室,在章魁华教授的领导下开展了口腔癌和前病变动物模型及口腔癌细胞系的建立。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卫生部、教育部、国家烟草局等的研究项目。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及癌前病变、颌面部硬组织缺损修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基础研究。1998年开始行使天游ty8检测中心官方登录中心中心实验室的功能,为全院科研提供生物学实验的技术平台。研究室下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组织病理实验室。拥有进行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软组织切片和硬组织切磨片全套实验设备。
研究室现在主要从事口腔癌发病及转移机理的研究、干细胞骨组织工程、颌骨骨组织骨量丢失的防治研究,口腔材料和器械安全的生物学评价。
二、人员组成
主 任: 张震康教授
副主任: 李盛林 副研究员
顾 问: 章魁华教授
研究室共有 8 人,其中有高级职称 2 人,副高职称 1人,中级职称 5人。研究室中有硕士以上学位 3 人。
三、主要的研究方向
1.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及转移机理研究
下面是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
人乳头瘤状病毒、抑癌基因与口腔癌的关系;
野生型p53基因对舌癌细胞生长抑制的研究;
口腔鳞癌抗凋亡基因的研究;
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研究;
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及机理研究
新型有机硒化合物对口腔癌的体内外作用
2. 颌骨骨量丢失和重建
下面是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
淫羊藿预防颌骨骨量丢失的实验研究;
淫羊藿预防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实验研究;
淫羊藿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牙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四、历年获得的科研成果情况
获奖年 获奖名称
1983年 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4年 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 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
1987年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 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 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1993年 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 国家科技成果奖
1995年 浙江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
1996年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 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
五、人才培养情况
已培养研究生61人,其中博士生34人,博士后1人。在读研究生3名。
六、研究室目前拥有的仪器设备情况(万元以上)
超低温冰箱2台;
二氧化碳培养箱2台;
紫外分光光度计 1台;
电子天平 1台;
组织切片制作系统;
硬组织切片机 1台;
硬组织磨片系统1套;
显微镜及图像分析系统;
倒置光荧光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
高速冷冻离心机;
PCR仪2台;
实时定量PCR仪
酶标仪
纯水机
制冰机
七、本研究室主要研究人员简况(副高职称以上)
张震康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颞下颌关节病和正颌外科研究工作,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及国内颞下颌关节疾病及牙颌面畸形的外科治疗与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对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颞下颌关节病诊治及口腔医疗管理有深入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共1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本。副主编专著和大学规划教材2本。参加编写专著10本。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北京医科大学首届名医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美国西北大学牙科学院杰出访问学者证书、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香港牙科医学院名誉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牙科)名誉院士、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口腔颌面外科学,邱蔚六、张震康)。
章魁华 男 教授 主要从事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多次作为WHO特邀专家参加口腔癌防治研讨会。
现任 口腔颌面外科教材编委;《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特邀编委;《中国激光医学》编委;《中华口腔杂志》审校组成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审组成员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写和参加编写著作16部。获科研成果奖8项。
李盛林 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目前从事口腔癌发生及转移机制的研究、颌面部硬组织缺损修复及牙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等研究、口腔材料及器材的安全性能生物学评价等。发表论文30余片。参加编写专著2部,教材1部;曾获北京医科大学科研成果奖。获得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985工程项目1项。现为《上海口腔医学》《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山东医药》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