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中心 >> 正文

科学研究

科研中心

咀嚼生理研究室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咀嚼生理研究室
 
Laboratory of Masticatory Physiology
 
    咀嚼生理研究室建立于1978年,其前身是修复实验室。1978年口腔医学研究所成立时,咀嚼生理研究室是研究所六个研究室之—。 研究室第一代学科带头人王毓英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学专家。他先后建立了力测试、咀嚼效能测试、咀嚼肌肌电图检查、义齿基托应力分布等检测系统,对学理论、咬合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等均有深入的研究。我研究室自成立以来,集临床测试、教学、科研工作于一体,以提高口腔生理的教学与研究及临床治疗水平为目标不断发展。同时,我研究室也承担了各科室患者口颌系统神经肌肉功能、下颌运动等检测工作,而且我们的先进设备也为全院的科研工作提供咀嚼系统功能测试分析的技术支持。
 
二、人员组成
研究室副主任为谢秋菲教授。研究室共有5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人。研究室中有博士学位的4人。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口颌系统神经肌肉、咬合生理学
2. 下颌运动的研究
3. 义齿修复生理学
4. 咬合异常对口颌系统及全身的影响
5. 口颌面疼痛的神经肌调控机理研究
6. 虚拟架的开发与应用
7. 面神经、下齿槽神经功能的评价
8. 咀嚼肌功能异常的诊断分析
9. 颞下颌关节病的治疗
 
四、常规检测和治疗项目:
1. 肌电图测试
2. 面神经电图测试
3. 自主神经皮肤反应测试
4. 体感诱发电位测试
5. 面部疼痛阈测试
6. 下颌运动测试
7. 力测试
8. 咬合接触定量测试及分析
9. 咀嚼效率测试
10. 肌松驰治疗
 
五、历年获得的科研成果情况
    我研究室先后对正常人牙与牙列形态、咬合力、下颌运动轨迹、咀嚼肌协调活动、咀嚼效率等人体咀嚼系统正常参数进行了测量,为研究口颌系统疾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研究室与外单位合作研制了国内第一台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微处理机肌电信号实时处理装置、触痛仪、TCML咀嚼模拟疲劳实验机等研究设备,并且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口腔医学,建立了计算机牙体-牙列三维数据模型、虚拟架,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多年来,我们注重结合临床实际,系统地研究了颞下颌关节病、磨牙症、咬合病、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发音功能的恢复、咬合异常对头颈肩部肌和神经功能的影响、干扰与口颌面疼痛的周围和中枢神经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肌调控的机理等问题,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另外,我们对面神经、下齿槽神经功能的检测诊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天游线路登录检测中心等研究项目,并与丹麦、日本、芬兰等大学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
1978年以来,研究室共获各项科研基金90余万元,发表论文14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获得的主要成果奖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北医大科技成果奖(1985年,2项)。
 
六、人才培养情况
    研究室先后培养了35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15人,硕士生20人。
 
七、研究室目前拥有的仪器设备情况(万元以上)
意大利多导肌电图仪,日本八导肌电图仪,德国下颌运动分析系统,日本力分析系统,TCML咀嚼模拟疲劳实验机。
   
八、本研究室主要研究人员情况 
    谢秋菲,女,1955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天游ty8检测中心官方登录中心,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牙医学院,获得牙医科学博士。研究方向:口颌系统神经肌肉、咬合生理学与病理学、修复生理学、生物修复材料与方法的研究。主要科研业绩:颞下颌关节病咬合治疗前后肌电图学研究;剩余牙槽骨的吸收与义齿功能的关系;下颌骨牵引延长对下齿槽神经功能的影响;总义齿和种植覆盖义齿咀嚼功能、咀嚼模式、下颌运动自体比较研究;慢性咀嚼肌疼痛患者的痛阈与三叉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研究;咬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慢性疼痛的研究;新型玻璃纤维口腔修复体的开发及临床应用;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各1项,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完成国际合作项目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两人为副导师),硕士研究生9人。发表学术论文46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36篇,SCI收录论文15篇。主编天游线路登录检测中心医学部长学制教材《牙体解剖与口腔生理学》及参加编写《口腔修复学》,参加编著全国规划教材2部《口腔解剖生理学》和《口腔医学导论》,以及其他著作5部。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杂志编委会委员,Chinese J Dent Res 和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会员。
 
    姜婷,女,1962年5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颌面部疼痛,磨牙症,口腔修复学临床及基础应用科学,修复材料的粘接及应用。主要经历:1983年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齿学部研究生院,获齿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后一直在天游线路登录检测中心及口腔医院从事口腔修复学及口腔生理学的医教研工作,2000年4月聘为硕士生导师。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咬合支持丧失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口颌面疼痛的神经肌调控机理研究;附着体义齿的固位力及对基牙牙周影响的研究;粘接修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迄今共发表论著31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30篇,4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被SCI收录;主编书1本(实用口腔粘接修复技术,2008);副主编书1本(复制义齿,2008),主译书1本(McCracken的可摘局部义齿学,2003),以编委身份参编书6本,参加翻译书1本。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国际口腔修复医师学院、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副秘书长及国际交流部部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担任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